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环评的故事 | 踏遍青山人未老



古人云:三十而立。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成立30周年,它已真正成长起来了。
人民领袖豪迈地说:“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巨轮启航之际,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已是一名合格的水手,正好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一、应运而生

1992年夏的一天,韩国刚电话招我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我到了他的办公室才知道,是他奉环保总局乔致奇司长之命,起草成立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的呈报文稿。这件事,我在此前曾听乔司长讲过,当时只以为是个设想,没想这么快就真的付诸实施了。评估中心成立的呈文很快就批复了。在国家机构改革的大潮中,中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诞生了。

这是一项新工作。后来才逐渐明白,评估中心的成立并不很简单。它并不只是因为工作份量增加而需要增加的一个新机构,而是在惯常的官管民的简单关系中增加了一个新层级——第三方介入。它是机构改革中的一大举措,为的是应对日益复杂的环保问题,增强技术问题评估,推进科学决策,是国家环保总局应对日益复杂的环保问题和实行机构改革的举措之一,也是环保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重要途经。

环境影响评价是从美欧发达国家学来的,在我国已经实施近10年了。评估中心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技术审核,促进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水平,因此它的成立既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性质,又明确定位是为环境主管部门的环境保护管理做技术支持服务,是个科技服务机构。因此,评估中心虽然人少力弱,但却是开辟一个新的工作领域,也是对中国几千年官管民传统行政模式的一个改革。

起初,评估中心只参与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编制的评估和完善工作,即使如此,它也打破了惯常的环境影响报批-审批的简单过程,因此新成立的评估中心很不受欢迎。建设单位因为增加了环评技术审核,提高了环保门槛,不得不做更多工作,既多费时日,还要承担由此产生的费用,使得“说明环境影响”成为建设单位前所未有的大事。各工业和交通部门则为向一个“没有行政级别”的机构报送环评材料和接受技术审查而纠结,提出种种质疑。总之,上下左右,多有不同意见,有好心人劝中心趁早收摊的,有向总局进言的,也有采取消极抵抗对策的。有一个号称“老大”的部门,采取拒不交付评估费用的办法,企图让中心财尽人散,知难而退。总之,同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评估中心也是在一片质疑、抵制或反对氛围中艰难生存发展的。在整个1990年代,国家尚穷,环保系统更穷,新成立的评估中心更是白手起家,仅靠韩国刚积攒的5万元科研经费开张,并一直在拮据中运行。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年。

在评估中心成立成长过程中,有几个关键之人起着关键作用。这是应当特别记住的。

第一位是乔致奇司长。它是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成立的发起人,设计者,也是长期的支持人,“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的冠名也可能是他做的。乔司长是我从事环保工作的老领导。早在1980年代初期他当环保局副处长时,我们就认识,并有工作的交集。后来他组织我们进行环境保护“八五”规划的研究,并编制了规划文本。我们彼此熟知。我也很乐意在他组织的团队中干活。他是一位很有想法的领导。在进行一项新的工作或新文件编制时,他都会谈出几个思想重点,要求亦大体明确,因而跟着他干活一般很顺利,不用漫无目标地搜索资料,也不用翻来倒去地做修改补充。他很平易近人,为人和善,很容易相处。在我们彼此都退休后,又常常相会在规划环评的评估会场上。前两年,他不幸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把工作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时日,为环保事业真正鞠躬尽瘁。我们永远记得他。

另一位是李恒远司长。在评估中心成立时,他刚从四川招聘入职环保总局不久,是个一般公务员。他是个真心实意支持评估中心成立的人,并发挥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顽强的行事作风,为评估中心的成立从跑编制到成功办理甚为困难的收费文件,一直全力以赴,不辞辛劳。没有他出色的工作和持续发力,评估中心很有可能最终只是一份存档的历史文件。他是个干实事和能干成实事的人。他在办成评估中心以后不久,就从开发处转岗到固废处。在固废处期间,又完成和发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还成立了面向国内和国际的两个环保管理中心:国内的固废管理中心和国际的有害废物登记收费中心,将一度少言寡语的固废处搞得火红热烈,还收到环保领域少有的经济效益。后来,他又去了总局的综合处,开展了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的工作,也掀起了高潮。这些工作都对推动环境保护起到了良好作用。我作为他的同龄人和同行,至今感念他对弱小的评估中心的关爱和支持,感佩他干事业的精神和能力。还记得评估中心参与的第一个评估项目,也是他带领韩国刚、张辉和我,从云南东川到四川会理,全部程序和主要要求,全都手把手教会我们。那些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宛若昨日。后来,我们在带领评估中心新同志工作时,也常采用他教的方法。如今,我们都已退休多年,但一想到当年情景,依然心潮起伏,难以自已。

还有一位值得记住的人,就是成立评估中心和运营评估工作的韩国刚主任。他是从军工系统转业到环保系统的,曾是“两弹一星”科技攻关基地的战士之一,经历过生死考验,也有着从事污废水处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他是个大好人,同情同类,乐于帮助别人,也是一个包容性特别大的人,凡和他有过工作或生活交集的人他都视为朋友。他能记住打过交道的人,闲谈起过往之事可以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整个环保系统,他的朋友遍布全国。他也是个有着积极工作热情的人。乔司长委托他来创办评估中心,也可谓慧眼识珠,选将得人。后来在评估中心运营初期所遭遇的困难,在我看来有些是几近屈辱的,无法忍受的,但他都靠着坚韧的意志和各路朋友的帮助,硬是挺了过来。他的包容大度,他的柔韧坚强,帮助评估中心走出了困境。每每想到那个创业的艰难时期,看着如今活力四射的评估中心,我总是从心里佩服我这位老大哥,老朋友,老伙计。


二、学习型集体

环境保护的宗旨是保护人,保护人群健康和保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群健康,控制环境污染是重点。保护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主要着眼点。

评估中心做什么?做科学技术支持工作,支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行使环保管理工作中正确处理所遇到的科技难题。实践证明,环境影响评估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工作舞台,也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工作体系。有人调侃说:环保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管得多了问题和矛盾也就自然多!在我国开展环保工作的初期阶段,环保干什么和环保是什么,曾是广泛讨论的问题。后来 ,评估中心成立,评估中心干什么和是什么也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起先,有人认为,环境保护不过是传统的部门工作的延伸,水环境保护不过是给排水的延伸,大气环保不过是气象科学在环境方面的应用。学者们将环保定义为是自然科学的边缘学科。很少有人认为环境科学是个新学科、新领域。当然,身在其中的环保人却感受到它的庞大、复杂,感受到自然科学的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的综合,感受到一种时代的脉动和未知深浅的压力。总之,面对新成立的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就我们这几个从不同单位凑在一起的人,半路出家,显然无法担当起“技术支撑”这个任务。面对新工作新任务,一条新的工作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了。

首先,就是老老实实和诚诚恳恳向正在岗位上或曾在环保岗位上工作过的老同志学习。特别幸运的是,其时,恰有刚从开发处处长岗位上退休的孙静珉老先生,愿意继续工作,答应加入我们的工作团队,并自然成为了初生的评估中心的重要依托和入门导师。孙先生是一位技术型干部,从事过造纸工业生产,也跟随苏联专家筹建过燕山石化等大型企业,对工业化企业建设和生产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本人在技术上很钻研,编写出版过造纸和化工专业书籍,科技素养高,而且为人豁达大度,平易和蔼,特别善于交流,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带路人。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实行的一整套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程序都是他亲自建立的,第一本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书也是他编写的。孙先生因退休身子也活洒,可以随中心人员一起出差,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处理疑难问题。他在岗多年,熟人多,自有一种无言的权威,而且他又十分支持评估中心的工作,更像一个年轻人一样,活力满满,与中心的所有人员相处甚欢。真是命运眷顾,恰逢好时机,孙先生成为我们难得的导师。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他为评估中心贡献了他一生的积累,贡献了他的全部智慧。他也成为我们永远铭记的带路人和值得特别尊敬的长兄长辈。

有孙静珉老先生的加持、示范和引荐,评估中心开始广泛聘请各行业退休的科技人员为中心专家,组建起中心的评审专家队伍。中心还特别聘请了一些专家在中心担任技术指导,作为常聘专家。冶金部的于敬文先生,化工部的陈乐修、毛悌和先生,建材专家王国栋先生,环保专家霍焕、胡学海、朱吉庆先生等,一大批中国环保科技先行者,将他们的毕生所学和退休初期最美好的岁月贡献给了评估中心。他们为建设项目技术评审把关,带领中心年轻同志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更将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的优良作风带进中心,积极向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渐成风气。中科院声学专家李炳光先生,学风严谨,性情耿直,对我国噪声污染防治有独到贡献,对中心工作有很大帮助。这批由退休人员组成的专家队伍,没有任何利益纠葛,一心用科学说话,由他们把关的技术评审,公正严明,保证了评估中心面对复杂的环保问题能够从容应对,从未出现过技术差错。中心的噪声控制专家赵光复,从总局副处长转岗到中心后,就一心扑在业务工作上,从未对待遇、职位有半个字的提叙,无官无职而又无怨无悔,精益求精又豁达大度,为中心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借助各路老专家帮助而顺利完成环保总局委托任务的同时,评估中心的青年科技队伍也迅速成长起来。按照十年成为专家的设想,中心将评估业务与各人所学之长结合,安排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以便积累知识和经验,希望经过一专而达于多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同时,中心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学习制度,雷打不动,多年坚持不懈。首先,所有中心技术人员都完成岗位培训,持证上岗。中心利用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节长假后全员在岗的几天,开展无缺员的集体学习,邀请各行各业顶尖专家和高校知名教授学者到中心讲授各种科技专题,努力扩展每个人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态势,力争使中心工作人员在思想上能站在前列。中心在内部也通过年终总结报告,相互交流,组织写文章出专刊等活动促进业务学习,促进不断学习和提高全员工作水平。

评估中心始终坚持环保管理科技支撑的定位,围绕这个中心点团结一致,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中心虽然由年龄截然不同的两代人组成,但只有任务分工的不同,没有领导被领导的隔阂;只有科技工作的完善与否,没有权力大小或顺逆服从之争。每项任务都是新老人员结合共同完成。所有的项目负责人,从接受任务到完成评估呈文,全过程操作,按程序推进,可以聆听各方面的意见,又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既保证了工作的有序进行,又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在实践中全面的学习与提高。中心还有意识地与评价单位或基层环保单位进行人员交流。这些有意为之的制度性安排,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提高了青年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践证明,中心打造学习型集体是有效的和成功的。


三、制度型管理

评估中心是应运而生的新团队。负责组建和先期参与的都是些从事实际业务工作的科技人员,没有组织管理经验,甚至根本就不愿去做管人的事情。因此,中心的管理无非只做一些大致的分工与约定,大家共同遵守一些共识的原则,各自发挥主动守序精神。非常明确的管理制度就是为防止火灾,不准在办公室吸烟,主任带头,发现一次,罚款两百。后来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也得到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制度。换句话说,中心管理不是靠人,而是主要靠共同的制度遵循,并有两项制度似乎还很有特色,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项制度就是中心评估工作的内部运行程序和机制。这项制度的出发点就是高质量完成评估工作,保证不出技术失误或差错。这是一条从中心初期开始就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制度。一直以来,中心在尊重专家、发挥专家技术把关作用,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程序上,是十分用心的,也的确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作制度。

中心从接受评估任务时刻起,就有专一的项目负责人全过程负责操作运行。项目负责人要吃透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先要组织技术评审,然后进入中心内部审核程序,要独立地向专家组报告环评有关内容和问题,解答所有疑问及其处理对策,根据内部专家审核意见进行必要的内外补充修正工作,然后要形成综合意见报送总工审核,中心领导签发。整个运行过程都在阳光中运行,每个环节都有时间限制和质量要求,有问题反馈和思想交流。项目负责人权责分明,所有参与者都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但没有任何人可以独断专行或绕开这个程序而左右项目评审。中心的运行制度采用封闭式管理,因而避开了任何外来干扰,使得任何非正常的东西都在这个过程中被阻截和过滤掉,唯一畅行无阻的就是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这项制度还在客观上帮助中心领导层减少了外来的各方压力,保证了技术评估工作的正常运行,也由此提高了中心的技术公正性和权威性形象。

第二项重要制度就是中心建立的自律制度。从1998年开始,以李海生为首的新一代中心领导班子建立了反腐倡廉从我做起的廉政公告制度——在每个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议上,第一项议程就是宣读中心的廉政通告,将中心防腐反腐制度放到每一次会议桌上,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在评审会议之后,中心还进行电话回访,向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询问廉政公告的发布情况、执行情况,征询他们的意见。这项制度也还为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所借鉴采用。

在推进改革开放的19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在引入科学技术的同时,苍蝇老鼠亦蜂拥而入。随着医疗、教育也实施市场化管理,一向神圣的科学殿堂也受到资本大潮的强烈冲击。身处建设项目上马大潮中的评估中心,手执“一票否决”的大权,自然也是资本寻租的必然目标。这个时期,这种态势,既是中心寻求发展的机遇,也是中心面临巨大危机的时期。当此重要关头,中心建立了廉政通告制度。20年后回看,中心的这项制度可谓居功至伟,大获成功。它对于净化评估工作环境,保障评估工作公正和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这项制度特别保护了评估中心的干部队伍,使之在资本泛滥的污泥浊水中能够安全地健康成长。二十年间,中心进行过全国成千上万个建设项目的评估,每年涉及的投资数以万亿计,但从未发生过“资本溢出”侵害到中心干部之事。事实证明,评估中心的制度管理,无论对业务工作,无论对干部成长最初管理,都是成功的。

评估中心的制度管理是从日常的交往接待就开始了。“进门有笑脸,坐下有茶喝,办事有回音”的待客之道,彰显着中心始终保持着平等的态度,服务的作风。中心成长了,但绝没有因工作发展、职权升级而变得冰冷,没有机关化。这是中心能够不断发展的诀窍之一。


四、事业型目标

环境保护这个名词,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才为中国人知晓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七十年代末才出现的。环境影响评估,则是又过了十多年才出现的。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因工程二字,将环境与经济建设联系了起来。每一次新名词的出现,都意味着新的发展,新的创新。
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以及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环境保护,最初只是一项应对工业污染的措施。在我国,是作为联合国会员国而响应共同行动的新举措。所以,我国最早的环保行动就是成立国务院“三废”办公室。随后,1979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让环保走上了法制轨道。然后是学习美欧,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同时代,还形成了“谁污染谁治理”等包括环评在内的8项环保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主要渠道,因此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获得独特发展优势,逐渐形成一支独立的力量,成为一项颇为独立的工作,与此同时,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估就是对这个“更高更多”要求的响应。
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环境影响评估的综合性、复杂性以及它对环境保护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逐渐为大家认识,也使人们认识到必须重新对这项工作本身进行必要的评估和认识。实践证明,环境影响评估远不是一项单纯的科技工作,而是一项连接过去与未来、参与创生新思想新文化乃至新文明的大舞台、大科技、大领域、大事业。尤其当新世纪初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之时,人们不禁惊讶地看到:十几页到几十页薄薄的规划文本,与其相伴随的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竟然达到几百页,是厚到拿不动的一本大书。有的时候,规划文本可由一位职业领导人带领几个读研的学生就可搞出来,只要能反映有关领导层的思想或设想就行。但针对规划文本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却是要回答可行不可行、合理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将规划实实在在落实到具体的自然地理区域,分解细化政策目标到重大建设工程,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乃至社会发展、民情民生、利益协调、矛盾问题,对策措施,以及对立法要求等重大问题,一一都需讲清楚,还可能涉及过往历史、前轮规划执行情况等,还要分析区域风险问题,不确定性问题等等,完全是对规划地区或城市建设全方位、全时段的深入剖析和综合研究。如此繁复的论证所需要的调查工作庞大复杂,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综合深入,所要求的思想认识水平更高,举全国之力,也只有少数单位和有限的人员可以完成这些任务和要求。走什么发展道路,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都要体现在这份沉甸甸的答卷中。因此,从本质上看,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编绘实实在在的未来发展蓝图,是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计划,或者就是最直接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度安排。这就是直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道路。
三十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和高质量提高。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也是水涨船高,队伍大发展,工作领域极大地展开,已经俨然成为连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桥梁,成为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环境影响评估开辟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综合决策相联通的渠道,将环境科技队伍纳入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军之中,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现在,环境影响评估已经发展成为分层次有系统的队伍,汇集了环保战线的精兵强将,实质性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使这项曾经薄弱的工作发展成为一个旗帜鲜明的事业。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扎扎实实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也使自己成为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现在,我国已进入新时代,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也面临新的使命,需要新的发展与新的进步。


五、不断进取

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成立与成长的30 年,正值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转化与猛烈进发的时期,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的时代,一个剧烈的变化时代。这30年,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环境压力无比巨大,处于开发与保护矛盾焦点的环保人,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艰巨考验。这是个充满未知的时代,也是个充满发展机遇的时代,只有不畏艰难,步伐紧跟,努力向前的队伍,才有可能与时代共舞,站上胜利者的舞台。值得欣慰的是,评估中心做到了,成长了,胜利了。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黎明时刻,曙光已经显现,队伍已在整装,决心已经下定,目标已经明确,号角正在吹响。当此之时,我们这支堪称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队伍,自当义无反顾,奋勇向前。建设生态文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华民族再一次创造人类文明历史和辉煌业绩的伟大创举。要做中华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排头兵,首先就要有迎接一切艰难困苦的勇气和思想准备。新事业,新起点,就是再次创业再次成长的新开始。因此,汲取以往的成长经验,树立创大业立大功的雄心壮志,扩展虚心学习诚心服务的心胸态度,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一定能在新时代创造新业绩,取得新进步,迎来更加美好的新发展和新前程。我们坚信,我们期待。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毛文永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下载[环评云助手]app

扫描上方二维码
50W+环评人一起进入云时代
20000+法律法规库、百万下载量、免费环评公开课

|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已申明原创之作品,转载需申请并获本号授权!

| 投稿、授权、商务及其他请加微信号:eianet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